当以动性的深度对遇见一于流质押太坊话场关
记得2015年第一次读到V神那份以太坊白皮书时的震撼感。当时谁又能想到,这个被称为"下一代区块链"的项目会经历如此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?从最初的Frontier测试网络,到如今PoS信标链的稳定运行,以太坊就像个叛逆期的少年,正在经历从"蛮荒时代"到"文明社会"的蜕变。
以太坊的"变形记"
作为一个老韭菜,我亲眼见证了以太坊的四大发展阶段。最早的Frontier阶段简直就像西部拓荒时代,网络经常出问题,但开发者们依然前赴后继。到了Homestead阶段,Mist钱包的出现让普通人也开始接触以太坊,那时我在咖啡馆里教朋友用Mist转账的场景至今难忘。
最戏剧性的当属Metropolis升级。2017年拜占庭分叉时,社区里关于难度炸弹要不要延迟的争论简直炸开了锅。后来君士坦丁堡分叉更是一波三折,原定于2019年1月的升级因为安全漏洞被迫推迟。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区块链升级从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PoS革命:从矿机到质押
2022年9月的合并事件是真正的分水岭。那天晚上我盯着区块浏览器,看着最后一个PoW区块被挖出,心里五味杂陈。从那时起,显卡矿机开始大规模退役,而质押业务如火如荼地兴起。
你知道吗?现在想要成为一名以太坊验证者,需要32个ETH的门槛。这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工资!于是乎,流动性质押服务应运而生,让普通人也能分一杯羹。上周我在DeFi群里看到个段子:"以前是'矿机嗡嗡响,电费滚滚来',现在是'质押点点点,收益天天来'"。
Lido现象:流动性质押的王者
说到流动性质押,就不得不提Lido这个"巨无霸"。根据最新数据,Lido占据了整个流动性质押市场77%的份额,这个数字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。我有个做量化交易的朋友打趣说:"在流动性质押领域,只有两种项目——Lido和其他。"
但Lido的成功并非没有争议。去年在Devcon大会上,我就亲耳听到V神对Lido的中心化倾向表示担忧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:"屠龙少年终成恶龙"。去中心化金融领域最大的流动性质押协议,却因为过于成功而面临中心化的指控,这难道不是个绝妙的讽刺吗?
收益与风险:硬币的两面
作为一个踩过无数坑的老玩家,我必须提醒大家:质押绝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记得去年有个朋友因为节点掉线被罚没了2个ETH,气得他一周没睡好觉。还有个更惨的案例,某机构因为智能合约漏洞损失了近百万美元。
流动性质押虽然方便,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。stETH在Terra崩盘期间一度脱钩8%,让不少杠杆玩家爆仓。这就像金融市场的永恒真理:收益永远与风险相伴。
生态全景:百花齐放的局面
如今的ETH质押生态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乐高王国。从RocketPool这样的去中心化替代品,到EigenLayer提出的re-staking概念,再到各种围绕质押代币设计的结构化产品,创新层出不穷。
我最感兴趣的是Pendle做的利率衍生品,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CDS市场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只是这次是在链上重演。不过这次我们有了透明的链上数据,也许结局会不一样?
说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马克·吐温的那句话:"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。"在加密世界尤其如此。Lido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流动性质押的未来,值得我们每个人持续关注。
(责任编辑:新品)
-
上周SEC主席保罗·阿特金斯的一番演讲,就像在金融圈投下一枚震撼弹。说实话,这份演讲值得每个投资人打印出来反复研读。作为一个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很少见到监管机构如此直白地为某个行业摇旗呐喊。监管大转向:从"拦路虎"到"推手"记得2017年我刚开始接触加密资产时,SEC的态度还像防贼一样。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,主席先生会亲自描绘"金融市场全面链上化"的蓝图?这转变之快,连我这个行业老兵都感到... ...[详细]
-
自从写了那篇质疑RWA万亿市场的文章后,我的社交媒体就没消停过。有意思的是,最激烈的反对声音往往来自最懂行的朋友。这不,一位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友就给我上了一课。证券化的前世今生:一场跨越500年的误会这位老朋友是真把我问住了。他说我在文章里把"证券化"这个概念说得太窄了。想想也是,我们总习惯把MBS、ABS这些现代金融产品等同于证券化,但实际上,16世纪荷兰人发明股票债券的时候,就已经在玩证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在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区块链正在给传统电商带来一场革命。记得去年参加杭州电商大会时,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"如何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"。而今天要聊的ZFB项目,正是一个将区块链与电商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。当区块链遇上电商:一场信任革命说实话,做电商最难的就是建立信任。我有个做进口红酒的朋友,每年光在防伪溯源上就要投入上百万。但有了区块链技术后,这个痛点终于有了解决方案。ZF... ...[详细]
-
记得2012年那个比特币还只是极客玩具的年代吗?那时Yoni Assia和Vitalik Buterin等先驱者提出了彩色币(Colored Coin)的概念,这可以说是如今ERC-20代币的鼻祖。当时他们就在思考:如何让比特币承载更多价值?彩色的梦想:比特币上第一个代币实验彩色币的设计理念相当巧妙 - 通过"染色"的方式让某些比特币变得与众不同。具体实现上有两种主要方法:第一种是ChromaWa... ...[详细]
-
在寒冬中寻找光明:Permissionless II大会的深度观察
当市场寒意刺骨,真正的建设者却热情不减。上周参加的Permissionless II大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- 这不是那种充斥着投机客的浮华聚会,而是实干家们交流真知灼见的平台。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加密领域的老兵,我想分享几个让我眼前一亮的观察。区块链世界的"殊途同归"现象记得2017年那会儿,以太坊、Cosmos、Solana这些项目都标榜着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,就像几个互不相让的武林门派。但这次会议上,... ...[详细]
-
一位普通大学生的逆袭之路:在厦门致学教育的陪伴下,我终于圆梦本科
说实话,谁能想到我这个曾经的民办大专生,如今居然能坐在集美大学法学院的教室里?回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,真的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。不甘平庸的心在跳动还记得大专毕业那年,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准备就业,我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:就这样了吗?我可是连一次正经的本科校园都没体验过啊!虽然平时爱唱唱歌、拍拍照,但这些兴趣爱好并不能填补我对知识的渴望。那时候我就跟自己较上劲了,说什么也要考上本科。第一次备考统招专升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观察者,我发现最近的市场数据相当耐人寻味。DeFi领域总市值维持在449亿美元左右,24小时DEX交易量突破32亿美元大关,而锁仓资产规模则在385亿美元徘徊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市场正在积蓄力量的迹象。NFT市场冰火两重天NFT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。143亿美元的总市值看似可观,但24小时交易量仅有8.12亿美元。最让我惊讶的是CLONE X系列NFT,24小时成交额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研究Foresight Ventures的投资布局时,我注意到他们把"支付"单独列为一个赛道,其中提到了ACH这个项目——一个号称要为企业在加密和法币之间搭建支付桥梁的项目。说实话,看到这个定位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:又来了。作为一个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加密货币的老韭菜,我对所谓的"加密支付"一直有种复杂的情感。记得当年第一次听说有人用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时,我激动得差点把咖啡洒在键盘上—... ...[详细]
-
最近香港币圈可谓是炸开了锅,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关注JPEX这个案子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加密货币行业的观察者,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堪称香港币圈第一桩刑事大案的来龙去脉。JPEX的崛起与覆灭说实话,JPEX这个交易所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太寻常。记得去年在香港街头,各种虚拟货币广告铺天盖地,但JPEX的营销力度之猛,让人想不注意都难。他们把大量资金砸在营销上,请明星站台,搞各种夸张的宣传,硬是在众多平台中杀出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币圈混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,BNB链的处境确实不太好。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币安智能链(现在改叫BNB链了),它的TVL数据就像坐上了滑梯一样,从年初的46.5亿美金一路跌到了28亿左右,整整蒸发掉了18.5个亿。这不禁让我想起CZ在9月份那场AMA上信誓旦旦的预言——他说下一轮牛市DeFi肯定会超越CeFi。数据不会说谎:BNB链正在经历什么?说实话,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:监管这... ...[详细]